上海博取的研發投入強度(研發費用/營業收入)連續三年超20%,2024年達25%(行業平均8.5%),重點投向三大領域:傳感器國產化(打破哈希、賽默飛壟斷,自主研發的COD傳感器成本僅為進口產品的1/3,壽命從1年延長至2年)、AI算法迭代(組建15人算法團隊,開發水質預測模型,提前72小時預警污染事件)、微型化技術(申請"一種集成式水質監測艙"等11項,將監測站體積壓縮至傳統設備的1/5)。
這種投入換來市場回報:MSI-6088 2024年銷量突破1200臺,在國產微型站占比達35%,地表水監測領域排名靠前。上海市經信委在認定文件中特別指出,MSI-6088的"雙光束光譜技術+AI自校準算法"解決了傳統監測設備"精度與效率難以兼顧"的行業痛點,技術指標達到排名靠前水平。
2024年5月,上海博取與上海海洋大學簽署聯合實驗室協議,重點攻關低濃度污染物檢測技術。首期項目"基于納米材料的重金屬快速檢測傳感器研發"已取得突破——鉛、鎘檢測下限降至0.1ppb,響應時間縮短至1分鐘,成果直接轉化為MSI-6088的重金屬擴展模塊,單臺設備溢價提升20%。
實驗室還承擔人才培養職能:3年內計劃培養20名復合型人才,聯合申報5項發明。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副書記王方方評價:"這種'企業出題、高校解題'的模式,讓科研成果快速落地為生產力。"例如,針對醫療廢水余氯監測的"抗干擾算法",從實驗室原型到產品落地僅用112天,已在寧夏5家三甲醫院應用,數據準確率達99.9%。
對比2019年與2024年的核心參數,MSI-6088實現超越:
• 檢測精度:COD分辨率從0.01mg/L提升至0.001mg/L,超越哈希MS9000(0.01mg/L);
• 運維成本:年運維費用從3萬元降至1.2萬元,僅為聚光3100(1.8萬元)的67%;
• 場景適配:從單一地表水監測擴展至工業廢水、醫療廢水等8類場景,適配率達95%。
生態環境部2025年《微型水質監測站技術要求》的制定過程中,上海博取作為企業代表參與標準起草,其"光譜法+AI校準"技術被納入推薦方案。中鹽昆山項目的實戰數據顯示:在高鹽廢水(電導率>8000μS/cm)監測中,MSI-6088連續運行12個月正常運行,數據有效率99.2%,較傳統站提升18個百分點。
入選"專精特新"后,上海博取公布技術路線圖:2025年推出搭載量子點傳感器的升級版MSI-6088 Pro,檢測限再降一個數量級;2026年研發多參數浮標站,實現湖泊立體監測;2027年突破深海(100m)監測技術,進軍海洋監測市場。
董事長崔永海表示:"專精特新不是終點,而是新起點。我們將持續聚焦水質監測的'卡脖子'技術,讓國產設備在全球市場擁有話語權。"隨著政策紅利釋放(《"十四五"生態環境監測規劃》要求2025年微型站覆蓋率達85%),上海博取正從"單項帶隊"向"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"轉型——MSI-6088不再是孤立設備,而是智慧監測網絡的"神經末梢",為流域治理、污染溯源提供全域數據支撐。